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12章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问题,他号召全党“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组织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运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他躬亲带领十八届政治局两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是2013年12月3日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第二次是2015年1月23日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关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全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至关重要性。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管总的,是共产党人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党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哲学依据,是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我们共产党只相信真理,服从真理,为真理奋斗与献身。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固有规律的正确的、科学的反映与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峰。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部分组成的严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理论体系的灵魂、基础和根据。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三大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是关于社会历史领域总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构成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用什么样的观点看世界,就是世界观;把世界观运用到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就是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的科学评价,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为我们树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贯穿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的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写下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下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灵活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我们党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

不断发展的新的实践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各种错误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宪政观等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定党的领导、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邪说谬误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我们的思想阵线,这些错误思潮让人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困惑,给人以莫衷一是、不知所措的感觉。靠什么来批判错误思潮,靠什么来解疑释惑,靠什么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靠什么来指导实践,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把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就要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要靠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掌握其中贯穿的哲学精要,心里就有了一以贯之的“主心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个“主心骨”,掌握了哲学武器,筑牢了思想根基,把住了理论底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我们都可以应对自如、从容处置,都能够找到解决难题的方针、思路和办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讲话贯穿的思想精髓即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 坚持实事求是哲学精髓,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牢记实事求是精髓,在一切工作中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他认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实事求是关键在于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身体力行,“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客观分析我国国情实际、党情实际和世界发展变化的世情实际,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导引出解决当前中国一切复杂难题的良方益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观点的中国化表述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指出,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当然,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必须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不停顿,理论也不能停顿。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他认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坚持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一切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本点。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作怪,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从思想根源来看,就是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背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当然,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矛盾不存在了,但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其中很多是我们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善于适应国际国内环境新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特别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客观实际来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呢?这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切结论皆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一切正确的主张皆来自调查研究,一切创新的思路皆得益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佳途径。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是做好领导干部工作的基本功,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调查研究有利于领导干部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世界观,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调查研究必须要深入实际、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仅“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真正了解基层普通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求,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事物的基本面貌,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在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到中央工作,担任总书记以来,他推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调查研究开路,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全党上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围绕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问计于民,指导实践,凝聚力量,作出了一系列正确判断和科学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正确主张和重大举措。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本身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科学掌握客观规律的创新产物,就是对当今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全面把握和实事求是分析的科学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三 照辩证法办事,大力提倡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

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照辩证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法看问题,照辩证法办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照辩证法办事,就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一分为二地而不是绝对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学习和掌握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科学判断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判断形势,就“要始终坚持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在认清形势中统一思想,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4]。他在谈到“统筹兼顾”问题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方法论,其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以辩证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谈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时,他提出,“要特别注意掌握蕴含其中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是充分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它所强调的发展,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的统筹发展,是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关系的可持续发展”[5]。习近平总书记灵活地运用辩证法思考和处理改革开放问题,要求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掌握了矛盾分析方法,也就掌握了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方法。他娴熟地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论”“两点论”“重点论”和“全面论”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要采取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积极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他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抓住问题所在,找准重点。他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他主张既要坚持两点论、全面论,又要坚持重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把握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他关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看到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看到意识的反作用,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又要坚定不移地、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反腐倡廉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须要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既要重视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竞相突破,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抓好局部;深化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战略上既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又要稳扎稳打;社会治理既不要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又不要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把握国情又要了解世界;既要看到国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辩证法的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高超的辩证思维水平。他精通辩证法,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通透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分析方法。他反复强调要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全面洞察事物发展规律。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实质上都是辩证思维。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从全面、根本、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他强调,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要善于从全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一切方面,也不能忘记当前;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策略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所谓系统思维,就是用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系统的存在,要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包括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以及战略目标、工作重点、优先顺序等。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加强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研究,使改革举措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所谓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实践进步、发展进步,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理念运用于创新发展,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他要求,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考虑问题、办事情要留有充分余地,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好处着手,善于做转化争取工作,掌握主动权。他指出,做决策、办事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原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4辑)


[1] 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日下午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3] 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月23日下午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 习近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在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2006年1月22日)。

[5]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