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 > 第12章

第九章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第九章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选贤任能是关系国家兴亡、事业成败的大事。习近平明确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1]“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用准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挫伤一大片。”[2]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压制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环境,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提出“尊重创造、尊重创新”,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四个尊重”到今天倡导“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我们党的人才思路和人才政策一以贯之的是对人才的热切渴求以及尊重、关爱人才的博大胸怀。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把越来越多的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既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和完成国内艰巨改革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识才是前提。对于如何识才,习近平早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就指出,识才包括“什么是人才”和“如何识别人才”两个方面,即识别人才的标准和识别人才的方法。他借用我国古代所说的德、量、才、志、绩作为人才标准,引用《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六验”作为识人之法。在他看来,高尚的德行、远大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气节和品格,也是人才身上不可或缺的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娴熟的工作技能,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才的根本。用今天的话来说,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字当头,是识才之首。德和才是对立统一的,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坚持德才兼备,必须把德放在首位,强调以德为先。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品德是决定人才价值的核心指标。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释放正能量,才能为社会、国家作出贡献。相反,一个自私自利之人,才能越大其破坏力也会越大。

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于“德”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特殊规范。根据其调整范围的不同,可将道德分为经济道德、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要在坚持基本道德底线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尊重包容思想差异,以宽广的胸怀广泛吸引国内国外人才。对于国内人才的选拔,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政治道德的底线。对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的人才,要以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作为政治道德的底线。而对国外人才,则要以不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作为政治道德的底线。另外,各行各业在社会公德上也有一个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道德底线,那就是“诚信”。诚信是为人之本,是成功之道,是弥补社会制度缺陷的重要因素。

就党政领导人才来说,对“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更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既影响国计民生,又关乎党风政风。对于党政人才的选拔,既要看公德,又要看私德;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选拔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对于怎样是好干部的问题,他指出,“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4]。在这五个方面中,“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5]。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强调干部选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由此可见“德”的地位之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选用人才时,不能仅仅了解一个人才能的高低,更应该体察其品德的优劣,切实做到以德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清理裸官,禁止重要岗位任用裸官,实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申报等,都体现了对党政人才在道德品质上的基本要求。

实践辨才,是识才之法。实践是检验人才价值的标准,真正的人才不是说出来,而是干出来的,是通过社会实践磨炼出来的。要把人才及时识别、发现出来,必须通过多侧面考察,对人才加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在艰苦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让人才砥砺品质,提高本领,从而更好地辨识真正的人才。习近平强调,“领导者识别人才并不是简单地观其行为、看其政绩,而要进一步‘验’其心志,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来看其心态就是很好的法子”。这些重要论述都彰显了实践对于识别人才的重要性。生动的社会实践是展示人才才能的舞台,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多侧面观察人才、识别人才、发现人才的机会。

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人才只有在实践历练中才能显示才干。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能让那些善于吹嘘、摆龙门阵的虚浮干部上位,而默默无闻、讷言敏行的踏实干部靠边。只有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辨才,才能将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人才识别出来,将群众公认、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才挑选出来。

人才故事:慧眼识“大山”

正定县文化局下属剧团、新华书店、文化馆、文保所等七家单位,三四百人,情况复杂,矛盾重重。作为县委分管领导,习近平一直在暗暗地寻找和选择一位合适人选。当时的贾大山是一个逍遥派,淡泊名利、无心仕途,上学时未入团,上班后未入党。经过深入交往,习近平在多方征求意见并与主要领导沟通后,在常委会上,提议大山担任文化局局长,主持全面工作,获得了通过。非中共党员人士贾大山,从文化局下属的文化馆副馆长,连升三级,直接上任文化局局长,在那个年代,党外人士在县里担任部门正职,在正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注重实践中识别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对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建功、在实践中脱颖而出。习近平强调:“要形成一种风气,年轻干部都争先恐后到艰苦岗位、到基层去,并以此为荣。”[6]如何形成这样一种良好风气,这就要求坚持“干部从基层培养、人才从一线选拔”的方针,一方面需要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派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和考验,另一方面要在基层一线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适时把经过实践考验、实践证明是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真正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引导人才乐于扎根基层一线、甘于奉献基层一线、自觉服务基层一线。

众人选才,是识才之要。俗话说:“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清代思想家魏源认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为了破解识人之难,避免偏听偏信,必须注重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借用群众的慧眼,充分了解人才的长处、短处、长处中的短处、短处中的长处,以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习近平常用“眼睛”来作形象的比喻,说明如何选好人、用准人。他说,有时候,一双“眼睛”受视角和景深的影响,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免出现一些偏颇。而多双“眼睛”则能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了解一个人,可以尽量避免“失真”。

选人用人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际检验。一方面要擦亮自己的一双“眼睛”,在实践中识人辨才;另一方面要用好集体的多双“眼睛”,引导、鼓励班子成员表达不同的观点,把多双“眼睛”的“眼光”汇聚起来,形成一致的正确的识人用人意见,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要防止出现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做功好不如唱功好,谋事的不如谋人的这些人才“逆淘汰”现象的产生,确保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四唯”观念,是识才之忌。评价识别人才涵盖方方面面,有的可以定量统计,有些则难以通过数字来衡量,切忌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比如在选拔党政人才方面,习近平就多次强调,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反对干部选拔中的“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等问题。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明确提出不能形成“唯票”的导向,不能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否则就会引导干部当“老好人”,不敢得罪人,甚至搞拉票、贿选。

破除“四唯”观念,要求辩证、动态、全面地评价看待一个人。既看顺境时的表现,又看困境中的作为;既看工作业绩,又看工作状态;既看已经打开的工作局面,又看是在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下创造的这一局面。这正是习近平强调的“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中,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7],避免简单地以“不错”或“不行”的模糊评价来决定干部是“上”还是“下”。同样,对于专业人才的评价,也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的倾向,改变片面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爱才是保障。30年前,习近平在主政河北正定县委工作期间,就重视“念好人才经”,不但亲自拟写“招贤榜”,还深夜“扯开嗓子喊人才”,通过“外请”“下挖”“内用”等方式建立起正定历史上第一本“人才账”,留下一段段惜才爱才的佳话。在浙江任职期间,习近平深刻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要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浙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和乐园[8]。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习近平多次与外国专家亲切座谈,亲自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回信,展现了尚贤爱才的胸怀。

爱才,就要落实到为人才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习近平指出:“领导很重要的责任,就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环境、创造机会,使他们有用武之地。”人才竞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环境的竞争。习近平在河北正定牵头制定的招贤纳士“九条规定”,无一不是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工作、生活环境。比如,搞成项目,可按比例分成;用人不问出身,只要有技术专长一律接收;一时办不齐手续可先来后办;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建人才楼、招贤馆;来去自由,感觉不能发挥专长可以调走;等等。30年前的正定尚且如此,现在我们更需要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打造人才竞争软实力,确保在人才竞争中制胜。

重视人才。爱才,首先要重视人才。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9]习近平多次引用这句话,并强调出主意,就是科学决策;用干部,就是广纳群贤。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更要有广纳群贤、广开言路的意识,养成依靠人才、科学决策的工作作风。

怎样才是重视人才呢?习近平指出:“领导对人才最重要的关怀,就是让他们都有能施展才干、实现价值,不断增强自立自强的本领,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开创美好的未来。”[10]这就要求我们在育才、识才、选才、用才上形成一种良好风尚,推进人才管理制度的优先创新,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常态机制和长效机制。要破除各种束缚和限制人才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逐步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诚心待才。爱才从“心”出发。人才竞争不是“价高者得”,而是“心诚则灵”。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亲自登门邀请江苏无锡人邱斌昌,从富足的江南到“高产穷县”正定,接手已亏损50多万元,濒临倒闭的县油泵油嘴厂。最终打动邱斌昌,让他抛家舍业扎根正定的不是其他原因,恰恰是习近平的真诚与坚持。

虽然当前形势与改革开放之初不可同日而语,物质条件更为优厚,但诚心对待人才的做法仍然适用。这要求我们对发现的人才,要用感情、用事业拴心留人,做到惜才如金,不能错失或怠慢任何一个人才;对已有人才要继续给予关心爱护,主动服务,一视同仁,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子”。要让各类人才都受到诚心对待,积极营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环境。

贴心服务。2011年春节前,习近平亲切看望曾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两院”院士王忠诚、孙家栋、李振声。他反复强调,各方面的专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更加聚精会神地工作,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在2014年5月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又指出,为了更多地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人才是宝贵的资源,既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待遇,也要在精神上、生活上多关怀,多照顾,多体谅,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中去。习近平强调:“要关心、爱护人才,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11]贴心服务要注重细节,设身处地为人才着想,做到服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既要为人才提供工作条件、资金支持等硬件服务,也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好在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人才提供生活便利,让外来的人才宾至如归,让本地人才安居乐业,努力营造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宽容失败。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爱才,既不能让人才生活在温室之中,也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让人才在实践中多加磨炼。习近平指出:“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12]宽容失败是尊重科学规律,逐步探索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人才顺利成长的前提条件,更是爱才的表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可以使人才在没有压抑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可喜的成绩。能否理解并宽容失败,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承受创新风险能力的考验,也是人才能否顺利成长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因此,我们要破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陈旧、错误观念,为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敬才是基础。如何敬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13]

尊重劳动。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4]没有对劳动者应有的尊重、对劳动价值应有的认可,也就不会有中国梦实现的步步走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需要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奋斗和创造力。只有将无数的力量和汗水汇集在一起,才能释放出真正耀眼而永久的光芒。

尊重劳动,就是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车床工是人才,种田能手是人才,护工也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有益于人民和社会,他们的劳动同样是光荣的,同样值得尊重。

根据新华网推出的《从劳模结构之变看发展》,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新型技工的比例在每年劳模评选中都在提高。在2015年全国劳模中,专科及以上人员占比达到75.8%,企业一线职工占到了企业人选的67.5%,比规定比例高10.5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5.1个百分点;农民工占农民人选的30.4%,比规定比例提高了5.4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17.7个百分点。在2015年的劳模中,理财规划师、农艺师等新职业、新称谓的出现,也让人耳目一新。劳模结构的变化,充分表明了劳动者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尊重知识。习近平指出:“靠劳动创造财富,让知识成为力量。”[15]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才与创新,更离不开对知识的尊重与应用。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未必就错”等新闻不断见诸报端,“新读书无用论”似有卷土重来之势。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比2013年的4.77本减少了0.21本。相比之下,2013年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图书阅读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态度。“读书无用论”固然与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与实际相脱节,毕业学生就业困难、收入偏低等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目前社会确实存在对知识不够尊重的现象。要造就大规模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培育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尊重人才。在2014年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说明尊重人才对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尊重人才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不要压抑和埋没他们的才能;要信任他们,不能委之以事权之后,又滥加猜疑,否则,会导致上下离心离德,无法工作。

尊重人才一方面要信任人才,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才一旦看准,就要明责授权,放手使用,充分信任,为其创造有利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尊重个性。“十个人才九个怪”,科技、文艺等领域的人才往往都有其个性,有的习惯于索居独处,有的不谙世故,有的穿着打扮与众人迥异。对有个性的人才,要持一种宽容态度,尊重个性,用其所长,发挥其特殊价值。既要善于启用德才兼备、综合素质突出的全才,也要敢于大胆起用在某一领域有杰出能力的偏才,让每一个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舞台。当然,不挑剔人才的个性并不等同于放纵人才的缺点。无论是才上的缺陷,还是德上的不足,都要引导他们注意克服,不能把践踏底线作为个性来张扬。

尊重创造。2013年12月15日,距地球38万公里外,五星红旗在月球上第一次精彩亮相,嫦娥三号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习近平在会见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语重心长地说:“嫦娥三号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16]从“上九天揽月”,到“下五洋捉鳖”,从“天宫”与“神八”浪漫的太空之吻,到“玉兔”在月球表面闲庭信步,显示出我国科技人才强大的创新能力,更显示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磅礴力量。

在习近平看来,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尊重创造,不仅要在物质上对创新型人才进行激励,通过保护知识产权、股权期权激励、优惠政策奖励等,让其获得创造性贡献的收益;同时也要在精神上对人才价值进行肯定,通过国家荣誉表彰,使其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只有让投身于创新创造的人才,及时得到社会的“正反馈”,才能激励更多人才致力其中,激发各行各业人才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用才是目的。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价值主要在使用。习近平强调:“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17]用才是最好的培养,也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中发现,在使用中成长,在使用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砥砺品质、增长本领。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慧能力,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唯有以用为本。

对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就要摈弃现实中“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论资排辈”“敬而不用”“重引进轻使用”等现象,创造平台让各类人才尽显其能,真正做到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和放手使用人才。

用当其长、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人得当才是真正的爱才敬才。习近平指出:“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18]用人得当就是要挖掘每一个人才的优势,发挥其长处,用当其长、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反对人才浪费。

人才故事:不拘一格用人才

任福建省省长伊始,习近平组建省政府顾问团,请各行各业专家出谋划策。他对徒有其名的专家不感兴趣,更喜欢找活跃在一线、敢想能做的少壮派。原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说:“他在原有名单上换掉一些很有名的专家,亲自点名要一个不知名的李非参加。”李非当年38岁,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对“对台贸易”颇有研究。

所谓用当其长,就是要为人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能够发挥出来,既展示个性、禀赋,又实现和创造价值。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用其工,而不强其拙。习近平指出:“人各有志,士各有爱。要使人才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决不能让学园艺的开机器,学化工的收废品,必须择其长而用之。”[19]他还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强调用当其长的重要性。每个人的特点、个性、禀赋各有不同,可以说是特色各异、特长各异,坚持用当其长,就是要认真研究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加强对各类人才的鉴别,做到准确定位、区别对待、合理安排。既要避免大材小用,浪费人才,也要避免小材大用,贻误事业。

所谓用当其时,就是要在人才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及时起用,充分发挥其才干,使得人尽其才。习近平指出:“从一般情况看,中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是人才成长和使用的‘黄金期’。”[20]“无论哪一种人才、哪一个年龄段,都需要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机会,尤其要用当其时。”[21]他还引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要求这种情况在今天应当努力避免。人才不可能长时间持久地保持在一个才华横溢、光芒四射的高水平上,必须善于把握用人时机,将人才的才华用到火候、用到极致、用到刀刃上,在人才的创造力处于最活跃的高峰期及时使用,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所谓用当其位,就是通过科学的竞争择优机制,根据人才的素质能力,把每个人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使人才的作用和天赋得到充分发挥。习近平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22]只有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才尽其用,使人才在黄金时期充分施展才干。坚持用当其位,一方面要为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竞争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使人才在合理的流动中找到发挥作用的最佳位置。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习近平在2014年5月召开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23]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缩短了人才雇主与被雇佣者之间的距离,使人才竞争成为“零距离竞争”。这就使得不改变人的生活环境,实现单纯的“知识跨国流动”成为可能,这已日渐成为国际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新趋势。这种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圈住人才”“占有人才”的传统用人观念,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新型用人观念。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避免追求名人效应。把真正能干事、干成事、愿意干事的人才选拔上来,充实到合适的岗位上。不能以虚名来选才、用才,也不能“占而不用”,仅仅“装点门面”。

反对任人唯亲、山头主义、圈子观念。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圈子文化在当代中国仍有一定市场,干部任免、人才选拔中经常出现拉关系、裙带风,不重才能重亲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危害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郑重指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24]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在选拔人才时必须破除圈子文化,按照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领导干部不能只盯着身边的人、围着自己转的人,尤其不能搞小圈子。要开阔视野,拓宽渠道,走群众路线,多听群众意见。既要避免选人用人的“灯下黑”,也要避免人才引进中片面追求“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既不能近亲繁殖、搞小圈子,也不能舍近求远、厚外薄内,要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

“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不仅是官场病,也是社会病,比如学术界存在的“文人相轻”“近亲繁殖”“门户之见”等现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5年3月发布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等问题而苦恼,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这些数据表明,要造就大规模的人才队伍,让真正的人才涌现出来,端正人才选任之风,不仅要在全党而且要在全社会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坚持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坚决破除山头主义、圈子文化。

伟大的事业呼唤优秀的人才,伟大的时代必是英才辈出的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正是各类人才大显身手的历史机遇。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环境,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2页。

[2]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5月14日。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4]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7页。

[5]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8页。

[6]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8页。

[7]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344页。

[8] 转引自彭公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论述》,《学习时报》2015年3月2日。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5页。

[10] 习近平:《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5月27日。

[11]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1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13年7月18日。

[1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页。

[14]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15] 习近平:《靠劳动创造财富,让知识成为力量》,《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16]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17] 《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18]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4页。

[19] 转引自彭公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论述》,《学习时报》2015年3月2日。

[20] 习近平:《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5月27日。

[21] 习近平:《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5月27日。

[22] 习近平:《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5月27日。

[23] 《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24] 习近平:《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7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